新闻资讯

校园霸凌现象猖獗 如何自我保护?

无限循环(Infinite Loop)这种主题实在是不新鲜,别说书了,电影就一抓一大把。从1993年的《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到前几年大火的《恐怖游轮(Triangle)》,不一而足。

  主角陷入同一天、同一时刻或同一事件的死循环中无法向前,从而开始思考人生,最终在灵魂升华的过程中得到化解,或是在观众允许的情况下得到自作自受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国作家劳伦·奥利佛(Lauren Oliver)的《忽然七日(Before I Fall)》并无新意,尤其是卷首语几乎就宣告了主题:

  Maybe you can afford to wait.

  Maybe for you there’s a tomorrow. Maybe for you there’s one thousand tomorrows, or three thousand, or ten, so much time you can bathe in it, roll around it, let it slide like coins through you fingers. So much time you can waste it.

  But for some of us there’s only today. And the truth is, you never really know.

  这里喝鸡汤:在生命的长河中,明天是其中任意一滴水,无法定位,却似乎取之不尽,在我们无所顾忌的挥霍之后,可能会突然发现,明天已经枯竭,而剩下的只有今天了,那今天,应该如何度过?

  于是我们跟着主角萨曼莎(Samantha)开始她的“今天”,这个“今天”被她过成了7天,在这7天里她从茫然无措,心有不甘,到尝试自我拯救,最终通过拯救别人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主题高大上,也假大空,通过架空剧情来完成人生的诠释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容易由于过分不接地气,被人遗忘。只有角色换位,才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让我产生共鸣的是萨曼莎的身份和她背后的校园霸凌现象(School Bullying)。

  



  霸凌这个词是英文“bullying”直接音译过来的,而校园霸凌则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单个或数个年轻人之间不应该存在的过激行为。(School bullying is a type of bullying that occurs 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Bullying can be physical, sexual, verbal or emotional in nature.)

  其实就是欺负人。

  



  在“充斥着性与暴力”的美国式青春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而这背后还存在着一种You-Know-What式的阶级关系:

  (King)Queen Bees

  followers

  average people

  freaks

  在《忽然七日》中,萨曼莎就是one of the popular girls,她和朋友艾丽(Ally),艾拉迪(Elody),在女王蜂林赛(Lindsay)的带领下骄纵横行又无所顾忌,因为她们早在“追随者(followers)”的阶段就明白成长的道理就是始终“站在笑的那一边”:

  The whole point of growing up is learning to stay on the laughing side.

  而故事中决定萨曼莎生死的却是生物链最底层的“怪胎(freak)”朱丽叶(Juliet),或者用林赛的叫法,“精神病(psycho)”。

  她们早在六年级就开始欺负她了,起外号,当众羞辱,孤立,甚至鼓励他人对她的欺辱,这一切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习惯成自然,而改变的一刻就发生在萨曼莎死的那晚。

  那天晚上她们照例在party上睥睨一切,而朱丽叶却突然出现,骂她们每一个人“bitch”。这激怒了女王蜂林赛,她开始鼓动所有人骂朱丽叶“精神病”,将她逼出party,逼出所有可能的社交圈,最后(我们在萨曼莎的第二天得知),朱丽叶自杀了。

  这是霸凌最坏的结果之一,却在美国社会不断上演。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这还不是霸凌最坏的结果。



  1999年震惊美国的科伦拜(Columbine)校园枪击事件,施暴者也是受害者:高中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格(Dylan Klebold)都是霸凌的长期受害者,他们持枪和爆炸物闯入学校,连续枪杀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随后自杀。

  

  左:Eric Harris 右: Dylan Klebold



  令人感到恐惧的是,这并不是个案:

  

  Barry Loukaitis



  以这些案例为原型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客观上加速了《反霸凌法 Anti-Bullying Legislation》的出台。该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霸凌现象,但它并没能彻底阻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而这次,悲剧发生在中国人的身上。

  

  施虐人张鑫磊、翟芸瑶和杨玉涵此前出庭时的照片



  案情回顾

  1996年出生的翟芸瑶,张鑫磊和杨玉涵等十几人在美国绑架、折磨同学麦嘉怡和刘怡然,行为包括泼冷水,扒光衣服,烟头烫,吃沙子等等。折磨持续了五小时之久。

  在庭审过程中,受害者刘怡然回忆了在挨打过程中听到的对话:

  Just slow it down and don't hit her so hard, and we can do it a longer stretch of time.

  这是一群19岁的中国孩子。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霸凌离我们很遥远吗?

  这群孩子虽然是施暴者,在庭审过程中却显得不以为然,没有流露出不安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害者即使站上了法庭,依然瑟瑟发抖。

  借用《忽然七日》中的受害者朱丽叶的话说:

  You do not know me. You never knew me. And you cannot make me better. Nobody can make me better.

  是的,他们永远也不会好起来了。

  



  《忽然七日》中还提到了霸凌现象中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色:跟随者(followers)。

  他们也许并不想真的欺负别人,或是没有直接参与施暴,而作为鲁迅嘴里“可耻的旁观者”,他们仍然有罪!

  主角萨曼莎恰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在被喜欢的人揭露出来后,她的反应很激烈:

  It's not my fault I can’t be like you, okay? I don't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inking the world is one big, shiny, happy place, okay? That's just not how I work. I don't think I can be fixed.

  

  而作者到底是宽恕的。



  她给了萨曼莎7天的时候完成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是萨曼莎在第7天牺牲了自己,救下了正企图自杀的朱丽叶。

  I shiver, thinking how easy it is to be totally wrong about people, to see one tiny part of them and confuse it for the whole.

  皆大欢喜!

  但我们不要忘了,萨曼莎终究是死了,施暴者林赛还活着,朱丽叶最终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呢?

  而作者也为读者留下了问题:在明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你选择做女王蜂,跟随者,普通人(潜在跟随者)还是怪胎呢?

  曾经的你,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