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江南春:移动互联网对所有的媒体都产生了负面的价值 | 蓝莓群访摘录

 

江南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这也是有很多朋友问我的话题。有人说分众现在的广告蛮奇怪的,上面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尤其电商的广告很多;还有当红的像滴滴打车、饿了么,瓜子二手车,好像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广告都集中在分众,好像分众是这一波互联网大潮当中最大的受益者。

 

 

·|线上流量型媒体VS.线下认知型媒体

2011年开始,我是最早开始经营互联网公司线下广告投放的。当时我做互联网公司业务的时候,很多时候被人诘问,说我们互联网公司不做线下媒体的,因为线下媒体没法定量计算。

他说我在线上能够清晰的计算出获取一个用户所需要的成本,但在线下根本无法计算。如果你分众能计算出用户成本,并且用户成本比线上低,我就使用你

 

 

·|“伟哥”VS. 六味地黄丸

我当时就提了一个看法,我说其实线上线下媒体是有区别的。线上的媒体以搜索,CPS为代表,这样的媒体是流量型广告,而我们分众是认知型的广告。

流量型广告以搜索、网盟为代表。它的特点比较像“伟哥”:“伟哥”的好处是吃了立马就见效,不足之处是明天还得继续吃,第二天不吃,高潮就是别人的,而且网上的价格可以通过竞价随时随地涨上去。

 

而我觉得分众是“六味地黄丸”,他不是第一天吃下就有效的,它要累计吃下一个疗程,比如我吃了四周,一年吃了两个疗程盒三个疗程,这三个疗程下来后,强身健体,抵抗力强了,元气强了,品牌力强了之后,你再吃“伟哥”,高潮强度、狂欢强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觉得,知名度越高,认知度越高的品牌,在流量型广告的转化率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未来互联网公司的推广将会是四六开,60%的钱花在做流量型广告上面,抓流量、抓客户上面;40%去做知名度、认知度、影响力上面。我相信40%的钱投下去,带来的知名度、认知度提升,会比60%的流量型广告的转化率提升高2-3倍以上。这样的计算公式就达成了。

 

·|线下媒体的集中爆发力

很多消费品的公司,提出把大部分的广告投放预算放在线上,觉得是一种潮流,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我个人觉得并不如此。大家看一看互联网公司的投放是怎么投的,是在加大线上呢,还是在加大线下呢?

大家很明显看到,这几年互联网公司,流量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反而是在加强线下的品牌广告投放。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消费品公司的人觉得线上广告的好,而真正的互联网上的公司反而觉得线下的媒体集中爆发力比较强。

 

 

·|线下媒体可实现集中打透密集型受众

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分众现在许多的广告生意都来自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应该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公司这两年在线下投的广告当中,可能分众占了很大部分它。因为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在20-45岁之间,同时他们的收入都在三、五千以上。

所以分众覆盖的两亿人都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最核心的使用者,大家都希望聚焦在这个人群当中。

 

第二部分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真正使用移动互联网电商,很多新客户端的下载,都是发生在有wifi的、比较稳定的环境当中。

所以很多电商的使用、新客户端下载的高峰要么是早上10点,要么是下午三四点,要么是晚上9点。

大家可以观察下人们使用电商购物的这段时间,10点钟是大家到了办公室,回了邮件之后比较有空;下午回来上班,处理完一段事情之后,三四点钟又是大家可以开小差的机会;晚上回家洗洗涮涮之后,九十点钟又形成第三波的高潮。

所以很明显在wifi环境下的这些高潮,就是在分众覆盖的公寓楼、写字楼中集中出现的。谁离公寓楼、写字楼最近?显然就是分众。


 

·|分众的被动传播”,是基于生活空间的

 

江南春:我也扯开一个话题来分享一下,最近有一些大老板到我们公司来访问,提了一个观点:企业目前都是把预算更多地向Digital Media靠拢。我也听到过有些企业内部说非Digital Media不做,我认为这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但是本质上并不正确。

 

 

·|传播是主动与被动结合的

我认为传播就两个词,一个叫主动的,一个叫被动的。传播就必须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就是你的资讯模式是什么,被动就是你的生活空间是什么。媒体就是两种,因为消费者接触信息的方式依旧是两种。

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被动地被信息所触达。而在主动地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最重要的寻找信息的方式,例如微博、微信、搜索引擎都是Digital媒体的,所以从传统的媒体向新媒体过渡,从资讯模式角度来说是肯定的。

所以加大Digital Media的比例显然是正确的选择。从电视到视频,到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的使用,我认为这种预算的扩大是非常正确的。

 

 

·|左手抓资讯模式,右手抓生活空间

但与此同时,人主动的资讯模式一直在巨变,但被动的生活空间是不是改变了呢?

比如说,一个人无论是用微博还是微信,还是以后用什么信,始终还是要回家的,还是要上班的,还是要到卖场买东西的,还是要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所以其实被动的生活空间并没有改变。

 

·|把品牌植入生活空间

分众一直坚持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必经的生活轨迹当中,并且成为他唯一的选择,我觉得这一条定律并没有被改变。

所以我认为,在今天中国围捕一个消费者,就是左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资讯模式,右手怎么抓住他最主要的生活空间。

但目前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资讯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都出现资讯模式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

它导致的结果是一个新的品牌在资讯模式多元化、碎片化的环境当中,要被消费者认知的成本变的很高;一个老品牌想说一个新信息也很难被记忆,这就是多元化、碎片化的后果所导致的。

我们现在资讯环境的多元化、碎片化已经不容许大家经常去改变自己表达的主题。因为一旦你经常改变,你就会导致消费者记忆的混乱。所以我觉得在今天中国最好的方式是,七八年不变,把一句话说到底。

 

 

·|用冠名核心娱乐栏目打造品牌

用娱乐冠名赞助商的方法。我认为娱乐不败,中国有几千个栏目,我认为赌中国前五大栏目的冠名赞助商,基本上是有效的,因为观众真正记得住的也就是前五大栏目,真正前五大栏目记得住的也就是冠名赞助商。

就是我刚才说的,你记住了立白我是歌手,但是立白我是歌手片中广告到底是谁呢?恐怕你不太会记得,所以我觉得只有赌中国最核心的娱乐栏目的冠名赞助商是对的。

 

中国最核心的娱乐的方式就是两个,一个是电视台最核心的栏目,赌前五大栏目的冠名赞助商。

第二是赌电影院。我想大家应该看到现在微博微信上讨论的无非就是《中国好声音》谁得奖了,《立白我是歌手》谁离开了,白百合演的《捉妖记》怎么样了,夏洛特的烦恼如何逆袭的。

其实你能发现,大家最核心的娱乐就是电视电影。所以我觉得电视里面赌主要的栏目,电影院赌映前广告肯定是正确的。

 

 

·|创造传播内容打造品牌

我认为小米模式是种不错的方法,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这个模式不太好学。微博微信虽然好,但是消费者关注的还是重大的社会、娱乐事件。简单说做爆款,抢头条是很有效的但汪峰都往往抢不了头条,何况是商业品牌。所以我觉得一个商业品牌靠微博微信炒作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这个方法可遇不可求。

而在主动的资讯模式以外,分众这几年还是坚持它被动的生活空间的做法。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广告植入到消费者必经的生活轨迹当中去,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众是线下流量第一入口

我还是这句话,移动互联网时代Digital Media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从资讯模式角度讲,的确是从传统的媒体向Digital Media的转变,但从生活空间角度来说,我觉得并未改变,反而生活空间变成一个人流更收口的地方。

现在在线上流量上,最收口的地方是百度和腾讯,线下流量最收口的地方就是公寓楼、写字楼。

最近有些投资人跑到分众,让我用一句话形容分众,我说分众是线下流量第一入口——公寓楼、写字楼都是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是线下流量第一入口。

 

 

·|三大融入是当前成功传播的基础

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我20年在媒体、广告业工作的心得。我认为今天的什么样的传播能够成功?

如果你不能融入和创造社会重大事件和话题,如果你不能融入社会重大娱乐,如果你不能融入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我认为这是没有办法传播的。

 

你借助社会重大话题和创造社会事件、话题的能力强不强,主要是靠微博微信体现。融入核心娱乐就是指你去冠名最核心的栏目和做电影院映前的广告。

就是你能不能融入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我认为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是公寓楼、写字楼。我觉得只有这三句话是当下最核心的要点。

 

胡蓉萍 carriehu:经常有很多广告是带二维码的,但是是在电梯里面,没有信号,怎么扫也扫不下来?

 

江南春:这确实是个事实。

所以我们目前对于公寓楼、写字楼的2亿多人群,采取的互动方法是分众专享”——你在楼宇框架上打广告,我们会用分众专享同时支持客户。

如果客户有互动需求,我们会同期向3000多万人进行推送。同时在分众的微信公众号里面还有天天送礼包有钱大家赚等栏目来分发优惠券。

所以你产品的知名度在提高,消息通知和优惠券的通知也传达到了。这不仅可以提升品牌影响力,而且能提高实际互动性。

 

·|精准化的成功要素:高效率+规模化

 

明淑亮:网络上的RTB模式和期货广告模式在中国好像做不太大?

江南春RTB的模式,实时竞价的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除了阿里等少数几个公司真正拥有消费者购物数据,别的公司做所谓的数据收集工作其实还是做得不够好。

 

所谓的精准化能够提升的效率本身我认为并不太大。我以前管很多我们旗下的网络广告公司,我也看过很多我们做的所谓的精准分析,cookie追踪也好,对手机端的追踪也好,真正提高效率的比例,并没有理论想象那么大。

 

而且互联网是比较碎片化的,即使它可以精准地打击到某些受众,还需要有规模来支撑。因为一旦投放的过程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即使精准了,规模量不够的时候,依旧在社会上形不成波澜,对销售起不了根本性的帮助。

 

所以我觉得在精准型和规模型当中,如何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成了关键。百度就是这样,既能够形成海量的流量,同时又是各自精准的。所以相对百度、阿里这样的几个公司能够成为这种好的平台。除BAT以外,我认为第三方要形成什么RTB的平台有难度。

 

刘成:@江南~分众传媒江总,移动应用和移动游戏广告的比重在分众的比重大概多少?未来占比的增长的趋势如何?上限比重您预测是多少?

 

江南春:现在移动应用的比例是非常大的,我们除了阿里,京东、小米,滴滴,58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之外,加上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整个互联网板块的广告占我们公司营业额的4050%

其中这些大的上市公司可能已经占据了一半,另外一半之中,有20%是崛起的新兴的应用,而游戏广告大概占5%

我觉得未来的比例应该与现在差不多,总体来说,分众人群比较偏20-45岁之间,所以它的业务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结合得是比较紧密的。

分众是把三种业务当做自己的中心业务。

 

第一种业务叫消费升级,因为分众覆盖的都是newrich新富阶层,所以它跟消费升级最相关。和中产阶级、白领用户最相关,所以叫消费升级。

第二种业务是创业公司,我认为创业公司往往只有几千万的广告预算,它是不适合去做电视投放的。

所以创业公司应该以空间性媒体为主,有限的预算不用再做太多的组合,而是集中火力打透这些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就会产生足够好的回报。

第三个我们的重点就是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相关板块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板块,这是分众的三个重点。

而对于很多大的快消类,宝洁,联合利华,立白这样的一些公司来说,我们可能是它们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对于上述三类公司,我们希望成为他们在线下投放的主渠道。

 

 

·|移动互联网对屏媒影响不大!

 

刘俊杰 海尔集团 海尔新媒体营销负责人:分众传媒是怎么应对当下消费者变成低头一族(玩手机),对周围的生活媒体触及率正在降低这一现象的?当下的用户行为对分众传媒是否可能造成业务上的冲击?分众传媒的转型之路是什么?

 

江南春:首先我觉得大家不要高估手机在电梯口的使用率。大家也可以用心观察一下,凡是分众有屏幕的地方,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在看手机。

但在交通工具上大家看手机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因为这个时间很长而且比较稳定。如果在电梯口大部分的人在看手机的话,我觉得分众的营收不会像今天一样还在增长。

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分众许多时间都是供不应求的,大概要排队一个月之后才能买得到。所以我觉得,分众有受到影响,但是跟其他媒体相比相对较小。

 

 

·|分众是否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

 

欧阳疯-九鼎投资-北京:提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我们有借贷宝和九信金融两大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你们的楼宇人群与金融人群的受众比较符合,并且积累过不少精准人群数据。你们有考虑过自己做结合线上和线下的金融产品么?你怎么看现在火爆的互联网金融?

 

江南春:九鼎做得非常成功,上次我也访问了九鼎。我们最近提出了一个观点:分众是与两亿都市主流消费群结合的,所以我们真正的价值是人与信息的对接——我们帮助这2亿多楼宇的人群实现了人与商品信息的对接。

但是我们觉得这是完全不够的,在未来,分众应该走向人与服务的对接、人与金融的对接。

在人与信息之外,我们如何打造人与服务?因为消费者在公寓楼、写字楼的时间最长,一天有8小时,在这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活消费行为和需求。所以在这个楼宇中,人与服务、人与金融怎么发生交互?这是我们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企业级余额宝

我们内部做的金融的思考有两个,都跟我们的业务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一个是企业级的余额宝

大家知道个人余额宝就是把余钱存在里面,而每个企业都有一两百万剩余的款项,这是每天用下来剩余的款项。我觉得这些剩余的款项往往都是活期的,你随时随地要用的。

也有可能是说我把100万留在里面,80万做成定期,20万做成随时要用的存成活期,定期的存款往往是2-3%的利率。而分众账上往往有几亿或几十亿人民币,资金力相对比较强,一般而言,我们在许多的银行基本都是百分之五点几、六的回报率。

 

 

· |“分众做聚众金融项目

我就在想,互联网就是积少成多。我们分众的楼宇电视大约覆盖了200300万个企业,如果我们做一个企业余额宝的项目,把企业的款项绑定我们虚拟的账号,比如xx银行的账号,我们先把它存在xx银行当中,跟协议存款挂钩,这样的话我们每天产生的余额可能有几百亿,形成跟银行享受年化收益率5%的收益。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分享5%的年化收益率。大家积少成多。因为现在协议存款起步要1亿以上,很多公司是没有1亿现金的,但是我们通过统一账号把钱集在一起,跟银行形成了一个企业级的余额宝产品,大家就能享受协议存款的回报。

 

第二个我也想过一个项目叫白领贷。我觉得白领最常用的是什么呢?

在楼宇当中,最常用的就是信用卡。信用卡透支和分期付款的利息大概是18.25%,我们能不能提供给楼宇的白领们还分期与透支的服务呢?

我们可以在楼宇里面发行一个个人的,像余额宝的产品,是6%的产品,借出去是14%比信用卡低,取得现金的成本6%,这其中怎么解决好错配的问题我们还没想好,我们还在咨询很多有关的专家,刚才欧阳疯同志如果有非常好的主意,期待跟你有所探讨。

 

· |Q卡为何不成功?

 

廖军连|蓝莓会副秘书长|媒体人:江总好,我记得分众在2012年曾花了数千万资金去改造楼宇屏,为了在上面安装可以插一种Q卡的功能,现在来看,我非常佩服江总当时的勇敢尝试,想问一下当时是怎么想的,没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春:正好有人问我做Q卡为什么不成功,我也分享一下我们比较失败的案例。Q卡是我当时第一次尝试做互动,它里面是一个RFID的芯片,你在三个小屏幕当中看到任何东西,你用一张Q卡去一下,它就会感应到这张Q卡。

而这张Q卡是跟手机号绑定的,所以你看到是欧莱雅的互动屏100块优惠卷,你去它一下,你就会收到100块钱的优惠券代码。

这个方法最大的毛病在于,在没有NFC的时代里,卡和手机是分离的。我们开始发展了400多万用户,当时一度也比较活跃,但后来那个卡就逐渐被用户丢失了,我们发卡的速度还没有掉卡的速度快。

所以我认为任何跟手机分离的东西是很难单独存在的。所以在未来NFC开始之后,如果满世界都是带NFC功能的手机了,如果ApplePay得到广泛应用了,等于Q卡内置在手机上了。只要手机靠近蓝色的灯一下,就会跳出秒杀的画面,我们就可以直接秒杀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当时做的尝试起步太早,想象力太丰富,却不符合市场的实际。

我们在做Q卡的时候,下面三个小屏幕的内容其实不是想做大品牌的广告,而是希望做那些基于本地化的生活娱乐内容,类似于大众点评。你可以用Q卡去滴,然后在手机上收到相关的优惠券,我们把周边的生活服务做起来,而不是上面的大屏幕的广告都是大品牌的广告,这缘于是我们想切入另外一个生活服务市场。

但是它的失败点在于,其一,Q卡难以保存,所以Q卡大量地丢失之后,的人越来越少,互动的人越来越少;其二,我们也遭到了很多客户的投诉,客户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品牌,大屏广告下面紧接是个餐厅、Spa会所等店商的广告,与他们的品牌定位不太匹配,影响了他们大品牌的感觉。所以我们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这一尝试。

陈特军.蓝莓会创始人:@江南春~分众传媒首先请江总为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对一手创建的分众传媒的介绍?

·|从广告片导演,到分众创始人

 

江南春:从创业历程上说,广告片导演出身的我92年大学二年级就加入广告业。大学三年级开创了广告公司,直到2002年,虽然巳成为业内知名公司,但我意识到每天帮客户想创意,却忽略了为自己的公司作一个创意。

因此,我选择放弃这家公司,决心给自己的公司做个创意,一个可被高度复制的商业模式创意。

为了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我一直在想当时广告媒体业的痛点是什么?

第一我觉得当时产品已经逐渐强调定位,目标人群细分化,而所有的媒体都是大众媒体,没有细分化、精准化的媒体概念。

我觉得一个大众媒体的市场无法适应细分化市场的传播需求。大众媒体转向分众,继而转向一对一是未来趋势,要把握好媒体精准化细分化趋势的机会。

今天分众传媒的崛起,百度这种一对一、更精准细分媒体的崛起,印证了我当时的判断。

分众传媒为什么比较精准分众呢?以楼宇电视来看,如果说同样的钱用电视让10亿受众看三遍,分众就是要让1亿受众看30

对分众而言,六七亿农民与分众无关,在六七亿都市人群中年龄在20-50岁以内的大约3亿,其中收入超过三五千块以上的人群约1亿5000万,分众往往是针对他们是最精准的最频繁接触媒体。

 

·|泛滥的传播成就分众

 

第二:我当时还发现媒体传播信息剧增,同种时间、空间里的广告泛滥。比如,报纸由8个版到后来的100多版,电视频道由当初2个变为如今120个。同时间、空间的信息量剧增,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广告效果被大幅稀释。

因此,如何打造广告全新的传播时间和空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从全新的时间和空间角度来说,分众传媒,把电视广告从晚上搬到了白天,从家里搬到了户外,打造了一个户外电视广告的市场。

 

·|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全新媒体时空

在当年我考虑开创媒体时,发现电视报纸是国有的你做不了,但民营企业可做户外媒体,我跑到外滩,广告都在拆没有在建;淮海路上,已经每10几米一个广告,根本看不见谁是谁;再跑去看徐家汇,凡是屋顶都是广告。

做户外广告,好的地理位置早就被抢完了,那该怎么办呢?

我就换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法,我认为户外广告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生活找寻一定的规律和轨迹,把广告植入进这规律和轨迹当中,就可以与受众频繁相遇。我们既可以做一个徐家汇户外广告等人来看,也可以追着消费者回家或上班等等的时空轨迹走。由此,我后来开创了中国最大的生活圈媒体平台,把广告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中去。

内容型媒体转向渠道型媒体

所有媒体都讲内容为王,好的内容就会插播好多的广告。而我认为就效果而言内容和广告是分离的,除非把广告植入到内容当中。吸引消费者的是内容,而并非广告。

我觉得,在媒体上实现真正有效的广告传播是把内容植入广告做话题,而不是把广告硬插入好内容的版底里。

比如,加多宝冠名赞助中国好声音,立白冠名赞助我是歌手,这是有效的。但《我是歌手》片中广告的效果怎么样呢?恐怕很多人说不出片中40几条广告是哪些。

我认为,在内容为王的媒体中间插播广告,广告传播效果很有限,插播广告无法营造深刻印象的现象尤为明显。

同时,一组插播广告的转台率数据如下:


只有不到两成的观众看到插播广告不转台而持续往下看广告

 

渠道为王中广告更容易被记住

为什么媒体一定要内容为王呢?媒体难道不可以渠道为王吗?

比如,航空杂志,典型以渠道为王的媒体。从内容上说,它可以算是中国【最】糟糕的媒体。但你往往会记得其中的内容:劳力士或欧米茄,江士丹顿,万国表,极草,半山半岛...你会发觉,渠道性媒体中,广告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你处在一个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广告就被人看了。

我觉得我能力有限,做不了内容型媒体。但可以做一个以渠道为王的媒体,找到人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的作为渠道,把握这个时间和空间,广告就成了内容本身。

当你比广告更无聊的时候,就是分众时刻

 

因此,在创业的初期,我找到了三个机会:一就是在大众媒体时代开创分众化精准化的媒体,开创广告全新传播时间和空间(把电视广告从夜晚转向白天,从家里转向家庭以外),开创渠道化媒体抓住封闭空间中的无聊的眼球形成强制性收视。因为这三个机会我开创了分众传媒

 

 

·|驱动力来自恐惧感

陈特军.蓝莓会创始人:江总在广告行业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人,既可做到与资本共舞,又可以与客户打成一片,是什么驱动您如此拼搏?又是怎样做到能长期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平时是怎样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

 

江南春:我认为驱动力是来自于恐惧感。我们这代人都是有深深的恐惧感的,这个恐惧感从现实层面来说,就是害怕在千变万化的世界当中被时代所抛弃,就在于害怕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跟不上这个世界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种恐惧。

第二个从人生意义上来说,是恐惧自己白活,恐惧自己每一天的日子像流水一样度过。

我一直觉得时间是有浓度的,有些人的浓度就像一杯水,有些人的浓度就像血,所以我觉得要创造人生的高峰体验。

我习惯性地让自己投入到高强度的运转当中,只有在高强度的运转当中,才能让我暂时地忘记那些恐惧感,只有在向前的奔跑当中,才能让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这可能就是一种惯性。

 

 

·|精准·强制·互动

陈特军.蓝莓会创始人:可以说,是江总开创了一个分众传播新时代,也开启了户外电视和室内屏的世界,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一个无处不在的屏媒时代,对于未来传播发展趋势有怎样的看法与观点?

江南春:其实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屏幕包围的时代当中。

 

我认为它所带来的未来媒体发展趋势就是三种:第一是精准,第二是强制,第三是互动;这三个趋势是未来整个在多屏时代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泛精准VS.精准?

何君毅|恒源祥家纺VP|上海:面对现在如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商,他们的广告依托大数据显得看上去更精准,相比之下,似乎分众就不那么精准了,您是如何考虑在这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的?

江南春:通过这个问题,正好可以分分众在精准化方面的一些考量。

比如,分众媒体是泛精准的,针对20-45岁,月收入三五千块以上的人群,是都市主流消费群,掌握着都市百分之七八十的消费力。

但正如你所说,百度、阿里有关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搜索行为中所暴露的品类需求和品牌需求的大数据,显然比分众的泛精准更精准。

那么我们怎么去运用我们跟他们的组合,使得分众更精准呢?

 

 

·|物业云·你的楼盘住了什么人?

第一朵云,物业云。比如以我们的框架为例,我们的框架跟物业签约的时候,都收集到非常多相关的物业的数据,它构成了一个物业的大数据库。比如说茅台五粮液到分众来做,它可能会要部委小区。那怎么去分析是部委小区呢?用物业云分析就知道哪是铁道部的楼,文化公寓,外交公寓等等,因为我们的物业一定知道。数据库里面包含了我们跟这些物业的76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抽出哪些是部委楼,哪些是公务人员所在的小区。

国美、苏宁要什么楼呢?根据我们的物业数据分析,它需要刚刚交楼入住率低于30%的楼,或者交楼快十年的楼,因为要么家电没买过,要么家电又要换了。汽车公司为什么喜欢我们呢?奔驰汽车需要5万元一平方的楼,POLO汽车要2万块的楼。楼价是社会身份最好的象征。所以,许多对人群的细分分析物业云能做到,而电视、报纸做不了。

 

·|百度云·你搜索了什么数据?

与此同时,我们今年2月上线了百度云战略,这是跟百度合作的一个项目。我们发现在PC时代,你只知道在这个人搜索时是在上海,并不知道在上海哪个楼。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70%的搜索都来自于手机,比如某大厦有5000个人,他们搜索的内容关键词都跟经纬度是绑定的。

发现了百度的这个功能后,我就跟百度提出,我把几十万栋写字楼和社区的经纬度输给你,你帮我在这些经纬度上贴标签,让标签告诉我这些楼对母婴关键词搜索概率,对汽车的搜索概率,对P2P理财刀的搜索概率,它对于购房的搜索概率,甚至对于奔驰汽车的搜索概率哪些小区更大等等。我们把14大品类200个小品类500个品牌数据都输进去,通过分析了解哪些楼对哪些品牌,对哪些品类形成更强需求。

 

·|阿里云·你爱买什么?

上线百度云后,百度搜索能够解决人生里程碑的事情,比如购房、购车、母婴、P2P理财、出国留学等等,都有数据。但它有一个缺陷,快销品产品,比如康师傅、农夫山泉、海飞丝并没有人搜索。

那怎么办呢?如何去研究这些数据呢?我们正在跟大电商公司谈判沟通,因为电商都是分众非常重要的客户。把电商跟分众来对接,互相共享某些数据。因为电商的包裹大多都是送公寓楼或写字楼,不论消费者购买水或者服装,我们都可以通过电商的购物数据落实到送货角度来看,了解哪些小区在电商上购买了哪些品类和品牌。

所以,我们叫三云合一云指挥屏,云指挥框,把物业云搜索云电商云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我们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因为分众广告是结合地理位置,每一栋楼里消费者的品类需求和品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三云合一可以让客户广告更精准得打在你需要的楼盘中。

 

文博汇美时尚广州:分众一直在强调比广告更无聊的时空优势,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在电梯类的封闭空间,受众的选择性还是有的。分众的优势在哪?还是说会加速布局移动领域呢?

 

江南春:其实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多了一个手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出现跟人如影随形的手机这个事情本身,对中国的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样对分众也带来了冲击。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你上电梯的时候不可能带着一台电脑,但现在可以带着手机。你原来无聊的时间可能因为看手机变得聊了,这就是我觉得对所有媒体一个巨大的挑战。

 

今天中国的所有媒体受到手机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比如有了移动手机里新闻客户端的存在,让报纸基本在许多时间里都被替代。

再看户外广告,原来坐在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上有很多时间往外看,广告很多不一定记得起来但你还是会在坐车的闲暇时间看到。但今天,作为非常喜欢看广告的我,上了车就看微信、处理邮件、看新闻客户端。走过路过,户外广告的收视率大幅下降。

所以,移动互联网产业对所有媒体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靠移动互联网媒体要创建品牌的难度很大。现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还没有真正能形成单独创建大品牌的能力。

消费者能在移动互联网上记得的信息基本都是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重大娱乐,比如习近平访美了、南海危机了、亚投行成立了、比如郭美美被抓了、黄海波嫖娼了。其它所插的广告也好,商品的信息也好,经常是过路的难以得到充分的关注。

 

 

我也分享手机对分众的影响,四年之前我就特别关注手机的崛起,会不会把无聊时间变得有聊,从而使分众的收视瓦解。我也看到一些文章在评论关于在电梯口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手机?我们从四年前追踪调查到现在,数据结果显示,在电梯口看手机的人从5%上升至19

 

闫跃龙-京东-北京:我注意到大家在坐电梯时不少都是在看手机,手机对框架和楼宇电视的冲击有多大?分众是如何应对的?

 

江南春:1.3亿日覆盖的分众传媒来说,失去14%意味着失去近2000万消费者的眼球。在每一天的收视过程中,对我们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虽然跟别的媒体相比起来,这个现象并不是很严重,但原来楼宇电视的增长率从40-50%跌到了如今10%20%左右。但我也有趣地发现,这对我们公司其他媒体并没有什么影响,比如框架媒体。

为什么呢?这要感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因为在社区的公寓电梯里,关上门时某些有电话信号,某些就都没有;网络信号百分之七八十是没有的,这种情况下也看不了什么手机情况,梯内框架广告依旧有效,所以它过去几年依旧有百分之20%至30%的增长。

对卖场电视来说,大家注意力都在商品上,不会在卖场里面蹭WIFI去看手机;大家来电影院享受电影,放广告的时候,也没几个人会盯着手机看。

所以,手机对楼宇电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框架、卖场、影院几乎没有影响。

·|手机对楼宇电视的影响是有限的

后来,我发现手机的影响也在一定的限度当中看手机的人从5%涨到19%,但当楼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换成智能机,这个数据在大概十多个月之前已经停住了。

因为,如果一个人有10分钟以上的闲暇时间,他一定会把手机拿出来,但等电梯只有23分钟,这点时间手机往往干不了什么重要的事同时也不能太认真去看手机,因为你要注意电梯到了没。并且,站在电梯口这是一个不稳定状态,一会儿要进去一会儿要?来,所以你不太可能很认真地去看手机。

因此,分众在电梯口的确被瓦解了一定的注意力,比如,失去了19%的受众注意力。但相较于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这种场合中,时间充裕大家更会低头看手机。在电梯口,时间特别短且不稳定,对分众来说手机的出现的确造成了影响,但不致命

目前为止,分众今年的楼宇电视仍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在增长。在整个电视广告业务以5-10%下滑的情况里,整个分众公司仍保持稳健的增长。但反过来说,这些对我们的负面影响,要靠跟移动互联网更好地结合进行弥补。

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对所有的媒体都是负值的,都产生了负面的价值。

那怎么利用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正面的增值呢?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大家在手机上搜索的时候,搜索的内容和经纬度被绑定。

分众作为地理位置导向型的媒体来说,手机搜索、手机购物的信息集合成了电商云、百度云结合数据库,使我们充分了解每栋楼里的人有什么需求,购买什么产品。

而这大数据的结合使得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帮助客户把广告打到正确的楼宇,这是移动互联网对分众的贡献。

分众内部已经做了一套我们认为比较终极的解决方案,但可能要未来两三年后才推出。我们已经在机器上装上了WiFiiBeacon,当人靠近时,只要手机开着WiFi就可以扫到分众屏幕上的WiFi热点或感应到分众屏幕上的iBeacon。与时同时,分众屏上的WifiiBeacon也会感应到他手机的Mac地址,上传到云端。通过类似阿里云等大数据,此人如最近常在手机淘宝上买面膜,云端就会发出一个指令给分众屏幕,收到云端传来的消息指令后,存着大量广告的机器会直接调出某条面膜的广告推送出来,这就是精准一对一。我认为这对分众屏幕来说的一种终极模式,但目前还没有推这个项目。

我刚才也有讲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是精准化,还有互动化。

我们已经在屏上装上了WiFiiBeacon,大家看到我们跟微信做了摇一摇的互动合作,如果你已经打开蓝牙了,对应的屏幕上是什么广告,你用微信摇一摇出来就会是什么优惠券。但是由于蓝牙的问题,目前摇一摇的概率还不是最大。

后来我一直在琢磨,我们怎么把楼宇里面的人,这些路过我们的1亿多的人群变成用户,而在用户手机里面形成我们的阵地呢?后来我们在今年520日做了一个叫“520宠爱你,我们拿了1.5亿的先进在电梯口做摇一摇扫一扫,关注分众专项这个微信公众号,我们就会给你现金红包。你中了现金红包进去之后,我们还可以送很多优惠券,还有零元购的购物。这个微信公众号5月份开始做,到现在为止总共是3100万用户,在目前微信的市场当中好像已经是前5名的微信服务号,当然我们砸了1.5亿的现金,都是写字楼的人、公寓楼的人关注了我们的公众号,也抢到了红包。同时这3000多万人沉淀下来也成为了我们一个可以经常推送的阵地。

· |NFC的终极模式未来有可能在国内展开

而这个互动性当中还有一个框架,很多广告加了微信二维码,希望人们可以去扫一扫。在扫一扫的时候往往会碰到电梯上没有信号的问题,扫不过去,所以我们一直尝试各种各样的互动化的状况。我认为从终极模式角度来看是通过NFC技术实现闪购,其实我们已经在框架的版位后面都加了NFC的感应标签贴纸,也就是这个上面是个欧莱雅,你用NFC手机去感应一下就会跳出相应的购买页。如果未来Apple PayAndroid Pay这样的产品实现了之后,我们只要把手机在开机状态下靠近旁边框架的板位,它就会感应到那个NFC的标签纸,手机上就会跳出相应产品的秒杀页面,这时候你用Apple Pay就直接支付了。所以未来分众100多万块框架就可能成为100多万个移动门店。当然我想,今天讲NFC还比较早,虽然分众在NFC等等领域布局比较早,但是手机目前Apple PayAndroid Pay都还没有进入中国银联的审核,所以目前还没有办法实施。但我认为从互动上最核心的走向终极就是直接购物,所见即所得,手机靠近感应NFC直接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