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由中国农业银行冠名播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从1月29日(大年初二)播出起,截止2月7日总决赛,《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累计吸引4.87亿观众收看;10期节目35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为1.65%,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2.39%;在高端人群中,收视优势更为明显,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观众集中度为130,干部/管理人员的集中度为169。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分期收视图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季收视对比
这个开播于去年2月的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今年春节期间从科教频道“移师”央视一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第二季节目坚持从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进行高度凝练,透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引导观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央视“大会”系列被赞
不少人通过刷爆朋友圈的“00后”高中生武亦姝,认识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档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
更多老粉丝则是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始就已“追逐”,历数这些年央视推出的一连串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还包括《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在内的“大会”系列成员。
“大会”系列的火爆并非一日之功。武亦姝之前,来自《中国成语大会》的“白话灵犀”组合也曾引发刷屏热潮。这对由两个来自河北邯郸学院的小姑娘组成的参赛组合,一个机灵可爱,一个沉稳坚定,比起“颜值”更让众网友佩服的是她们大气的台风和对四字成语信手拈来的熟悉度,这与如今武亦姝的受追捧如出一辙。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在“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炮轰中,“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赞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有网友留言,“《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可谓是华语综艺的标杆,而且内容接地气儿,形式有创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央视推出这档节目,足见大台风范!”
自媒体公号“纳兰惊梦”称节目“点亮了价值认同的乐趣,证明文化综艺节目不仅能够很有趣,而且具有比娱乐综艺节目更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诗词将借助央视逐渐伸向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
“大会”系列为何好看?
变身为不再刻板的文化大餐
“大会”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儿?除了不断升级的视觉效果和舞台风格外,一改过往对文化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以活泼的形式、激烈的赛制“新瓶”装“旧酒”,把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牢牢系在电视屏幕前面。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每场比赛由挑战者组成百人团共同参与,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多维度的PK模式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和趣味性,也将往往只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结合起来。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
“果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