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讨厌广告,但是讨厌被套路。
自媒体请远离软文思路
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主题是“为什么会写作的人更容易成功”。一看标题我挺有兴趣,于是点开。
看了一大半,大概千把字,虽然没啥惊喜,但也看得频频点头,因为说的都是一些正确得让人无言以对的观点。
慢慢收尾了,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读到最后,一阵酸水涌了上来,原来引到了他的写作课程。
读了半天,软文一篇,浪费老子时间。
虽然大骂卧槽,我又有点不舍得取关,毕竟很钦佩号主。但最后还是摇摇头取关了,我没法忍受不真诚的号。
打着分享知识的幌子诱人入套,那嘴脸就像医生虚报病情让你多掏钱一样。我看这篇文章,会觉得作者是为了推销他的产品做文章,而不是先分享知识再顺理成章地推荐产品。文章纯粹是他的推销工具,文章本身的价值却没有被重视。
我好声好气地叫你一声老师,你却用智慧侮辱我的智商。
这本来是件小事,却让我脑子里蹦出这么一句话: 自媒体请远离软文思路。
软文思路,夹带私货也好,循循善诱也罢,本质上都是偷偷摸摸地打广告。它的初心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让人看不出来是广告,稀里糊涂地上钩。如果软文够精彩,也会有人心甘情愿地上钩。
这种做法曾经挺流行的,在那个网民民智未开,互联网环境一片混沌的年代。那时候的网民,被大批充满优越感的站长和程序员,侮辱性地统称为“流量”。现在不一样了,是网民当家做主的年代,因为我们的广告免疫力大大增强了。
这时候如果你还再鬼鬼祟祟地做广告,就像小偷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窃一样尴尬。在粉丝面前耍小聪明,非但得不到尊重,还会遭到鄙视。
粉丝渴望你的真诚,就像交朋友,交往深了,就不需要满嘴客套话了。随着新媒体的进化,哪怕你不愿意摘下面具,粉丝也会把你的面具狠狠地撕下来。
面具被撕者
我身边有一哥们,他就是这样一个“面具被撕者”的缩影。
他是一个大男人,却伪装成一个孕妇,在网上传播各种怀孕知识。刚好是在微博兴起的那一阵,他也借着风红了一阵。两年左右的时间,微博红利一过,发现自己实在装不下去了,一个近百万粉丝的微博号就这样荒废了。
并不是他没有坚持,而是他的坚持没法熬出果子。就像一个女人假怀孕,被众人扒开衣服之后发现竟然是个枕头而已,还有脸混下去吗?一直含含糊糊地打太极终究不是办法,向粉丝展示你真实的一面,做知识和身份的升级,是自媒体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男人做孕妇自媒体,要么自己升级为权威专家(如崔玉涛),要么作为一个连接者(如年糕妈妈),整合更优质的内容。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就是该死的。
每个新渠道兴起,都会经历狂热的涨潮阶段,然后进入洗牌期,把该死的淘汰掉,再进入稳定期。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不肯撕下面具,让人看不清摸不透的家伙。
自媒体应该成为垃圾信息的过滤器,而不是在信息泛滥的时候还在不断搅混水。也应该是一个沟通和互动工具,而不是一个纯展示的平台。未来的企业,自媒体会成为标配,这个标配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粉丝随时可以参与进来。而粉丝跟你持续交流互动的前提就是了解和理解。
摘下面具吧,除了逗比、卖萌、煽情这些互联网通用属性之外,再进一步,问问你的粉丝,你到底是谁?别人能给你贴上什么标签?最近被封的毒舌电影,我们除了能看到内容好玩有趣有料,还能给号主贴上一些鲜明的标签:星爷死忠粉、演技崇拜、不爱鲜肉小花、讲粤语……
对网民来说,时间是稀缺资源,软文是时间的一大窃贼,必定人人喊打。从最早个人站长在文章里藏关键词,到企业的公关软文,再到流量大号文末神转折,领导们终于忍无可忍,终于出台了新的广告法,强制要求清晰标上广告二字。是就认嘛,不然闹出人命谁背黑锅?
一个真字,就是一个自媒体的人品。我们爱和菜头火辣辣的吐槽,也喜欢杜蕾斯老金淡定的扯谈,对春娇与志明这样有生活代入感的电影也看得很有满足感。文字再华丽、图片再精美、创意再逆天,也未必拼得过一场无聊但真实的直播和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我们不讨厌广告,但是讨厌被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