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快递,五天未至。催问寄件人,答:因申通分错了快件,误了时辰。
急叹一声:太误事,为什么不用顺丰?
言毕暗思,为什么脱口而出顺丰?它的品牌何时强植我心?
见过他的广告吗?没有。
看过他的企业家报道吗?没有。王卫被称为最低调的隐形富豪。唯有上市敲钟时才见他携一快递哥现身镁光灯。
有个公式,叫做品牌约等于广告。
很多时候,它是对的。比如脑白金、王老吉、耐克……
可是在顺丰面前,这个公式不成立。
顺丰的品牌,完全是用户体验积累的结果。
这种体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经过长时间比较而渐成共识的。以至于顺丰可以作为快递的代用词,比如:我马上给你顺丰过去。
不但是顺丰,整个中国的快递行业好像都没有投广告。
快递行业不需要做广告吗?
从理论上说,一个非垄断性、若干品牌共享市场蛋糕、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行业,是有广告需求的。
至少国际品牌是常年投放,并且层出不穷玩创意。比如联邦和DHL:
将来,国内的同行会投广告吗?
会的,会有一天,你突然看到某个快递品牌的包下整个地铁站,或者24小时极速刷屏,向你宣传他的服务更好、他的速度更快。
但是在这之前。想想他们不做广告的原因和好处。
原因大概是:1,行业不成文的共识。也许没想过,也许觉得没必要;2,舍不得烧这个钱;3,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没有特别的竞争手段,广告说什么呢?3,广告投下去,有两种可能,一是没啥用;二是效果不错,下单量如果急速上升,收发能力跟不上怎么办?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是服务本身造就了顺丰的品牌,而不是其它。
可感知性越强的行业,越是如此。比如餐饮、景区、物业……不好吃、不好玩、管得差,再多的广告也没卵用。
但是许多企业常常着急上火,总觉得“我的产品很好,就是营销宣传没跟上”。
他对熟人圈里“礼貌性的好评”信以为真,对消费者的负评却选择性屏蔽。
他总认为别人家的广告做得好,所以业绩好;却没有看到,别人家真正的品牌建设,是在消费者真心认为好之后,不断口口相传、不断在朋友圈里自发传播的结果。
说到底,他是缺乏对用户体验的清醒认识,以及满足消费体验的能力和耐心。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做急功近利。
在高度同质化的行业,比如瓶装水、运动鞋、啤酒……可感知的区别微乎其微,品牌建设确实主要依靠广告宣传,消费者的认知、好感或者信任度,与广告的诉求与水准息息相关。但是可感知性越强的产品,广告只能完成告之的作用,可以解决知名度的问题。但是品牌自身的社会评价取决于消费者的二次传播。慌言重复一万遍并不会成为真理。
让广告拉客来,和让客人拉客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至少在服务行业,后者才是根本。否则,钱烧了许多,水却一直不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