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同一个品牌不同地区的广告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麦当劳的广告,这一刻看大陆的麦当劳广告还沉浸在明星们嘻嘻哈哈的欢乐节奏;下一刻看台湾的麦当劳广告可能就会感动得眼泪鼻涕一起流。有人说,大陆的很多利用明星效应,
而台湾的比较走心、感动。
那么,究竟是走心的好,还是走明星的好,这个因人而异。如果要问我,可能是更喜欢看走心的广告,因为剧情好,有深度;但是更愿意购买明星广告的产品,因为直观,爽快。
在“走心”和“走明星”之间,我们可能会有个疑问:同样是麦当劳的广告,为什么台湾的“走心”,大陆的大多“走明星”呢?
1、 广告业发展的差异:成熟期vs发展期
台湾的广告大约在1958年正式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对外开放,广告市场的对外开放,广告业由本土化逐步过渡到国际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的广告圈处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环境,能够容纳多元的观点和各种不同的声音。所以在广告创作上,会更多的体现日常生活折射出来的思想,逐渐摆脱明星效应。
我接受你的“出柜”
像台湾这支麦当劳广告,就针对当今“出柜”的社会问题,用麦当劳的咖啡杯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沟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学会沟通、学会接纳。儿子不管因什么原因“出柜”,作为父亲的应该理解、接纳,这样才不会将一些年轻人逼上绝路。
广告中,儿子再三纠结之后向父亲坦白自己喜欢的是男生
父亲知道儿子喜欢的是男生后,表情凝重、不安,儿子更是低头不敢对望
虽然经过内心的挣扎,最后父亲还是选择接受儿子喜欢男生的事实。
“我喜欢男生”,“我接受你喜欢男生”,这样的对话简单,但又温馨。然而在大陆,如果一个男生跟自己的爸爸说:我喜欢男生。我保证你爸不会打死你。
因为大陆的社会和传统文化里还没真正意义上接受这种多元文化。但是在台湾,这种“出柜”的社会视角就被放大在一个简单的麦当劳广告当中。不但向外界表达该地区着对多元文化的承认和接纳,同时也勾出感人的小故事。
《接纳》:
相对于台湾的广告业,大陆的广告业起步较晚,大约在1979年才迎来广告元年。所以在广告创作上一直在快马加鞭,一直处在摸索合适的道路上。前人用到的广告策略,是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方向。所以,对于麦当劳这么一个外来品牌来说,利用明星效应及明星自身捆绑的热点等,能让品牌迅速升温。
在过去一些年,大陆的麦当劳广告启用了姚明、王力宏等一些明星做代言或者拍广告片,利用当时火热的明星效应,加速品牌和新产品的传播。
2、 传递的价值观层面不同:感悟人生百态vs 分享快乐时光
台湾的广告通常不会用惊天动地的创意手法,而是更喜欢在广告中传递核心人生价值。像亲子情、手足情、夫妻情、梦想、事业、人生豪情、这些费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在台湾广告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来自陌生人的关怀
台湾一则《我们分手了》的麦当劳广告,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社会的温度、爱情的憧憬。
麦当劳里,男生跟女生说分手,女生非常伤心
一个陌生的老婆婆看到女生因为分手而伤心流泪,前去安慰,并给女生换了一杯新的咖啡
杯子上写着:“这一杯会比上一杯更好”,暗示着女生会找到更好的男生
分手这种小事,很多人都会遇到过,但是却没有在分手伤心之时遇到过一个陌生人给你带来的安慰。故事中的生活小细节,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满满的社会温度。同时,也给现在的年轻人安利了一个爱情观:应该对爱情保持美好憧憬。这是台湾的广告十分擅长讲述的人生价值。
虽然广告中没有好莱坞大片级的制作,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却有目共睹,小而精的作品往往会给受众耳目一新的体验,非常暖心。
《我们分手吧》:
在大陆的广告中,似乎更多体现了我们社会所宣扬的正能量、积极向上、轻松欢快节奏。尤其在餐饮、食物等品牌中,一般都是呈现一种温馨家庭风或者是欢快的大聚会风。所以,在麦当劳广告中,希望在明星的效应下能更快更广的传递这种积极向上、合家欢乐的氛围。在麦当劳的广告中,更是以一种“开心就吃,吃了就开心”视觉画面呈现。
我们的嘻哈食光,keep real
今年夏天,大陆的麦当劳踏上嘻哈热风,请来了吴亦凡和中国有嘻哈成员拍了一个嘻哈风的广告。剧情很简单,大多是明星拿着食物的画面,但是却很直观的给我们带来欢乐、轻松的视觉感官。
广告中,吴亦凡拿着麦当劳的鸡翅进门
吴亦凡将自己爱吃的麦当劳送给喜欢的女生
一群玩嘻哈的人很欢乐的吃着麦当劳,跟着音乐舞动,呈现一阵欢乐时光
其实,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广告,只要广告中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正面的价值观,向上的社会风气,那么就有其存在的意义。走心的广告,能赢得你的感动;走明星的广告,同样也能赢得你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