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618中,各大手机厂商都来了一次大降价,本该是皆大欢喜的日子,这几大品牌却因为降价分别迎来了消费者的指责。
魅族16S大幅度降价了500元,但是因为该机仅仅上市一个月,所以引来了之前购机的消费者的诸多不满。
小米、华为、苹果等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当然也免不了被网友吐槽一番。
商品降价卖出去本该是你好我好才对啊,怎么商家就挨骂了呢。
这是大概所有品牌都会面临一个难题,我想降价促进产品销售,可是又不能降得太不好看,不然师出无名,又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感。
其实降价促销是被用的最泛滥的营销手段,随便上个电商平台,各种打折的符号迎面扑来,鲜红色的折扣数字直接盖过了商品本身的风头;又或者随便去个步行街,各种店铺最统一的地方,就是门口那块降价打折的招牌。
被用得太彻底,以至于消费者都看得麻木了,久而久之他们对降价的反应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现在的商家一降价,大多数消费者第一反应是这样:套路,绝对是套路,肯定是先提价再降的。
要么就是这样:都是营销手段,这商品质量肯定有问题。
当然也会有精明的消费者开始思考人生:为什么要突然降价呢?降价这么多会不会是个坑呢?是不是没人要卖不出去?还是说厂家在清理库存……
总之,如果莫名其妙地突然降价,多半会被冠上各种阴谋论。
因此大部分商家都会选择在节日里降价,一来师出有名顺理成章,二来节日里消费者有激情,降价显然成了一种推波助澜的行为。
传统节日不够用怎么办,那就衍生多一些节日,像618、双11、女神节、周年庆,无非都是给商品减价、激发消费者消费一个冠冕堂皇的名义。
借势节日固然好用,但有时候仅仅依靠节日这一个理由也很难去说服消费者,况且节日也不是天天有,我要是想每一天都靠降价来营销呢?这个就不能借势节日了,应该借势时间。
目前最盛行也是最得体的两种借势时间的降价模式:第一种是由一开始的正常价,到后面逐步降价;第二种则与之相反,一开始低价,之后逐渐恢复到正常价。
第一种现在已经有商家运用得风生水起了,便是那个喊着“不卖隔夜肉”的“钱大妈”。
钱大妈生鲜店的规定是这样的,从晚上7点之后,开始打9折,之后每半小时再降一折,直到最后免费派送。
这种降价方式不仅一片好评,而且消费者都是抢着过来买东西的。
当然往往没到最后免费派送的钟点,钱大妈店铺内的商品就已经被抢光了,因为谁都怕出手慢就买不到了。
靠着这种模式,这家诞生于广州本土的小商家已经在短短5年内裂变成上千家。
第二种逐渐加价的模式,是现在许多卖教育课程的品牌最常用的,这种做法就是要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注入一些事情:我这个课程很值钱,为了你们我愿意在一段时间内低价出售,但是这个时间不能太久不然我太亏了,所以会慢慢恢复原价。
这种模式跟限时降价很相似,只不过是把过程给具体化了,加速消费者内心的焦虑,让消费者更容易产生早买早赚到的感受。
除了节日和时间之外,还能如何降价降得好看呢?
一直借势一直爽,除了借势节日之外,还可以借势事件,比如最近南方某些城市出现台风和大暴雨,为了照顾这些地方的人,于是针对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进行降价;又比如北方哪里举办了运动会,那么又可以借此进行降价。
此外还可以借势渠道,消费者通过商家所指定的渠道进行购买,那么便可以有所减价;也可以借势运气,消费者要做某些概率性决定,才有机会得到减价商品的机会,比如玩个小游戏、回答个小问题等等,难易程度自己是由商家决定了。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618中手机降价的事,如果各大商家能加上一点门槛的话,或许就不会被骂得那么惨了。
比如你要领取这几百块的优惠券,那你得先注册成我们的会员,只有会员才能享有这个福利;又或者主动透露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比如这些商品是因为库存太多,是因为挤压太久了,所以才迫不得已选择降价,当然不要忘了强调质量绝对是有没有差别的。
多设置一个没有难度的降价门槛,新购买的消费者有参与感,会买得更开心。之前的消费者,也不会因为毫无理由的降价而产生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