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应该有国家品牌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和平年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较量常态不再是硝烟弥漫的军事较量、巨舰重炮的实力威慑,而是转为没有硝烟的经济角逐。品牌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擎,品牌的建设发展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已赶超德、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品牌建设却未与经济实力同步成长。从欧盟一些国家通过注册“not made in China”来对比彰显自己高品质的举动就可窥探出,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大国,但并非品牌强国,且中国品牌尚未得到世界认同,甚至被作为“廉价、低质”的负价值品牌以区隔对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同是中国生产的商品,换成舶来品就可能升值数倍还不止。归根结底,造成巨大差距的背后是品牌的力量。商品品牌是国家品牌的一个缩影,商品品牌不被世界认可,国家品牌也会受拖累。

中国需要重塑国家品牌价值,中国应该要有国家品牌发展战略。

提升全民品牌意识

品质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粗不而精的软肋,不利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新一轮洗牌竞争。回望近年国人疯抢日本马桶盖等事件,打价格战这种老路子显然已经失效。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德、日制造同当下的中国制造一样,一度也被贴有低质价廉的标签。

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为求在国家统一后快速发展兴业强国,便投机取巧利用价格战销售策略冲击市场,期间采用了偷窃、山寨等极端手段仿制了英法美等国产品,德国产品也由此被扣上不光彩的帽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议会明确商标法条款,以此区隔德、英产品的优劣之别,“Made in Germany”被载入法律新词中,象征着廉价低质。同中国被欧盟区隔非中国制造一样,这对德国来说也是绝对的耻辱。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让德国陷入尴尬境地的决定激起了德国自省。品质意识觉醒后的德国开始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创新,很快在不到30年时间内,德国便赶超英国制造,逐渐抹去曾经的不光彩,慢慢变成世界公认的高品质、高精尖的德国品牌。

德国制造的逆袭转变是中国品质意识觉醒的很好范本。如今的中国制造同当年的德国制造一样,正站在一个发展的关键点。中国制造只有通过自省自觉,提升产品品质,才能够像德国一样撕去廉价低质标签,强大起来。

文化战略支持,助力品牌建设

提及好莱坞,人们会想到美国的电影文化;提及熊本熊,人们会想到日本的萌文化;提及欧巴,人们会想到韩国的造星文化……品牌与文化密不可分,国家文化亦是成就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品牌是门面,那么文化是内核,门面需要内核支持,同样,品牌建设背后需要文化战略的支持。

以韩国为例。2009年,已经拥有相对高端技术实力韩国制造的世界水准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起高价,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水准产品,致使品牌价值的大打折扣,对韩国经济造成一定损失。这其中是因为早期韩国品牌一度不被国际市场认可,品牌价值较弱。愁于商品升值的韩国,为提升国家品牌价值改变状况,毅然成立了国家品牌委员会。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工作范畴不单涉及对外为国家品牌做形象宣传的建设,还囊括了国内品牌管理项目研究、支持、投入,以及国家精神和文化传达等。显而易见,在文化战略的加持和官产学通力合作的打造下成效显著。如今,大韩文化已经获得了世界认可。无独有偶,超级品牌大国美国的国家品牌建设也离不开其文化战略的支持。其中好莱坞品牌便是美国国家文化战略支持品牌建设下的优秀产物。

不难发现,在政府的战略支持和主导下,集中发力国家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绝佳选择。倍感欣慰的是,中国正在践行中,中国中央电视台启动了“国家品牌计划”,旨在发挥央视平台价值,加强品牌理论研究,挖掘和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商业中的品牌竞争。国资委的“寻找除核电、高铁之外的第三张国家名片”活动与前者殊途同归,旨在借助民间力量,寻找、培育和塑造一批国家品牌。

信心国货,推动国民代言

近年来,我国出境游人数平均高达1亿人次之多。据2016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统计,短短半年内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5903万人次,数量庞大。而作为国家形象一部分的出境公民,他们都是流动的国家形象展示窗口。正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爆红的中国特色产品“蚊帐”一样,在国内随处可见的产品此前并不为世界所知,出境参赛运动员的无心插柳反倒迅速让世界认知到了中国的国货神器。

走出去的国人可以为国家品牌带去巨大的宣传影响力,国内的国民同样也可影响数以千万的入境游客。据析,2016年上半年中国出入境旅游人数高达1.2亿人次,这意味着品牌宣传力度将会达到翻番效果。但举全民之力代言国货的大前提是不能人硬货软,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筛选优质的信心国货品牌,通力举荐。如此,底气十足,自然水到渠成。

重塑国家品牌形象,任重道远。中国应有国家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官、产、学、研四为一体通力合作和打造,势必会为中国品牌建设开辟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