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为啥你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广告并没有贡献太多的业绩呢?
你虽然打动了消费者,但是却并没有使他们付费。
Why?
或许,因为你只是迎合了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品牌感知风险过高(比如担心有损面子、担心质量一般),不论打多少广告,都有可能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方案。即使被当做备选方案,也经常在决策前的最后一秒被放弃。
零度可乐曾经宣传“喝零度能减肥”,可能初衷是想传播零度“有减肥的功效”,但反过来却造成了一种联想:谁喝零度,谁就是胖子。这种潜在的臆想会打击很多人的社交自信,尤其是胖子,于是反而产生非常糟糕的宣传效果差。
后来零度的广告从关注瘦身之前的问题,转为关注瘦身之后的收获,改打健康牌,一下就消除了这种社交风险。
或许,你就是并没有做好品牌战略啊!
一般认为品牌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动消费者”,毫无疑问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广告语的身上。于是品牌总是会策划感人的语句来让消费者潸然泪下,但这并不是品牌规划最重要的目的。如果这样做,实际上做的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战略”。
真正赢得市场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单纯去计较某句话有没有打动消费者;
真正的品牌战略,不仅赢在一个牛逼的广告语上,更能够在最终赢得顾客的选择。
例如某旅行社的宣传广告是这样子的:
你太辛苦,是否该让自己放松放松?
去旅行吧,你会发现新的自己!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到这个广告,可能就会想着:“忙这么久,确实是时候出去旅游放松下了!”
于是迅速确定时间、地点,买好机票定好酒店。
但是,难道这个时候你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吗——
写文案的那个“旅行社”去哪了?为神马故事的后半部分没有我们伟大的广告主啊!
为什么感动了消费者,但最后没有买我的?
因为文案作者脑中装的都是“如何打动用户”,却忘记了宣传自己的品牌。
再以几年前的杯装奶茶大战为例,当时市场上两大巨头是优乐美和香飘飘,它们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策略:
优乐美主打“你是我的优乐美”,并且拍了非常感人的广告,打动无数少女的心;
而香飘飘就主打“绕地球XX圈”,看起来很恶俗,也打动不了什么人。
但结果是香飘飘在大战中胜利,而优乐美却一蹶不振。
Why?
“你是我的优乐美啊”,表面上感动了很多人,但实际上没有有效传达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话,可能也只是轻微地暗示了“恋人专用”这种定位;
而香飘飘的“销量绕地球XX圈”则传达了“我是行业第一”这个有效定位,让用户清晰地了解到它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但如果你的广告各方面都做的很到位,是真的非常好,可是品牌为什么依然在算时间内没有太大的销量?
那可能就只是因为消费者“太理性”了。
一般来说,“冲动型”的消费者才会出现“剁手买”的情形,这部分人群大多都是“月光族”。但是也有很多人是属于“理性消费者”,纵然品牌的广告再怎么感动自己,她们仍然会克制自己,想着:
“等下个月再买吧。”
“再逛逛,看看其他家有没有卖的。”
“再等等,可能降价了呢?”
人们常说:“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套用到消费中大家也普遍会认为:难以得到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轻松得到的东西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一系列未知的变数。最终大部分的消费者很有可能会改变主意,放弃购买。而放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钱,可能是因为对自身做了合理规划认为不适合自己,也可能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被更好的品牌吸引。
嗯,总之就是怪她们太理性了。